還記得小時候讀過很多「失敗為成功之母」的故事嗎?例如:愛迪生經歷過2000次失敗的實驗才發明電燈、國父孫中山先生經歷十一次革命才成功…等等的這些故事,大多告訴我們要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與經驗,才不會在下一次的機會中重蹈覆轍,但是,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透過失敗來激勵自己的方法。
最近讀了《教養大震撼:關於小孩,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!》(Nurture Shock ) 這本書,也聽了一場關於家庭教育的演講,讓我有很大的啟發,也藉此機會跟所有的家長們分享。
《教養大震撼 》的作者提到有的人堅持不懈,禁得起打擊,就算成功看起來遙遙無期,他們仍然幹勁十足。根據腦神經學家克洛寧格博士的研究顯示,恆心和毅力不只受意志控制,也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,受大腦前額葉皮層與腹面紋狀體的控制。克洛寧格博士認為恆心與毅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,他以「老鼠跑迷宮」的實驗為例子,在老鼠到達了終點時,故意不每次都給獎賞。而關鍵就在於時而給獎勵,時而不給。大腦要學會相信,挫折總是會過去的。「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太常得到獎勵,就會缺少恆心和毅力。當獎勵一旦消失,這種人就會放棄。」
關於家庭教育的演講,主講人是Tim & Ann Jordan 夫婦(先生是兒童心理學醫生,太太是護士兼作家)。Dr. Jordan 一開場便請大家把眼睛閉上,冥想自己孩子成人後的模樣,然後請大家分享希望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。大家的回答都不外乎:快樂、毅力、獨立、自信…等等。Dr. Jordan 反問了大家一個問題:「你們現在教養孩子的方式會讓他們達到這個目標嗎?」他分享,被過度溺愛和保護的孩子,長大後是不會快樂的,因為他所有的需求都已經被父母輕易的滿足了,而當一個人已沒有任何需求或嚮往的時候,其實很悲哀的。再者,這種孩子也缺乏毅力,因為從來沒有體驗過失敗的孩子,無法學習如何讓自己再站起來。又因為從小依賴父母給予精神與物質上的一切,造成孩子無法學習獨立自主。最後,被溺愛和保護的孩子通常擁有一個很大的自我(ego),比較自私,覺得自己很棒、很重要,但是,他們卻沒有足夠的自信心去接受更大的挑戰。Dr. Jordan 建議父母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時常經歷:「嘗試→挫折→失敗→克服困難→成功」的循環。這樣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耐挫力,也能夠讓孩子知道他才是自己一生的主宰,他必須要為自己負責任。
對於大部分父母而言實在是知易行難的,我自己也時常很掙扎是否要那麼保護孩子。我小二開始就自己搭兩班公車從國父紀念館到天母上學,而現在我的大女兒四年級了,我還不准她自己走500公尺的路上學。我以前常和太太因為這件事起衝突,但現在似乎也被她所影響,深怕如果孩子出了任何意外,我會後悔一輩子。但也因為這樣,孩子似乎失去了學習迷路與問路的機會,和對環境產生警覺性的能力...等等。
相對的,往同一個極端來看,這幾年我們公司在面試新人的時候,常常會看到有父母陪同成年子女來面試的狀況。從一個雇主的角度,需要父母陪同參加面試的人,間接傳達給雇主兩個訊息:第一,過度在父母的保護網下成長的孩子,無法自己獨當一面。第二,抗壓力不足,在工作上受到一點壓力和委屈就會回家哭訴,而父母也會勸他離職算了,不用那麼辛苦。無論學歷再出色,在取得一份工作之前就讓未來的主管有了「草莓族」的印象,這樣的員工我是不敢聘用的。
為人父母是常常有這種矛盾的,但是最終我們必須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未來,必須以 what is best for the child 來做決定。讓我們一起努力的學習放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