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
Parenting

親子教育

文/哥大英語執行長 Cynthia Hsu

專注的力量

我們在校園中不難觀察到一個普遍現象:同班同學裡有專心和無法專心的孩子。前者在生活及學校表現比後者傑出;而專注力不足的孩子無法有效地學習和吸收知識。對於這樣的情況,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他(們)的專注力呢? 以下6點要件,和各位家長分享:

充足的睡眠
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充足的睡眠。在睡眠的過程中,大腦所進行的工作,是將一整天得到的資訊儲存並歸檔到記憶中。如果大腦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及修復,將會影響到學習及儲存新的資訊。 那麼,孩子到底需要多少小時的睡眠才「足夠」呢?
幼兒0-4歲 每晚平均需要11-13小時的睡眠
5-12歲 每晚平均需要10-11小時的睡眠
青少年 每晚平均需要9小時的睡眠

適當的運動及營養的飲食
這兩項要件有助於改善孩子的專注力及學習力。許多醫學報告指出,運動可以活躍大腦的細胞;對於發育中的兒童,適當的運動加上均衡營養的飲食,可以改善大腦的健康及思維。

安靜時間 (放空時間)
大部分的孩子在現今的繁忙及爆滿的日行程中,沒有足夠的安靜時間。何謂安靜時間?其實就是給自己一個讓腦袋放空的空檔。大腦掃描顯示在這段安靜/放空的過程中,可以觸發大腦中樞系統之一的前額葉皮質區細胞 (prefrontal cortex)。這個區域對於我們能否專注,有決定性的影響,同時也主宰著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造力-----此即點子源源不絕的來源。我自己在家也提倡孩子們有自己的安靜/放空時間,這不僅幫助提升孩子的專注力,也給了我自己一個安靜獨處的時間。

移除分散注意力的事物
我們身處於一個不斷被打擾及容易分心的環境,尤其是科技的發展,改變了下一代兒童成長的過程,影響了孩童大腦發展專注和學習的能力。因此,我們不只要協助孩子移除分散注意力的事務,還要幫助孩子學會排拒干擾和誘惑。找出家中造成孩子注意力無法集中的事物,在孩子需要專心寫功課或閱讀的時候,移除這些分散注意力的因素。當孩子能清楚地分辨,該玩的時間好好玩樂,該靜下心時好好專心,自然就會養成自我約束的能力,他們就會漸漸在適當的時間做適合的事。能夠自律和懂得延遲享樂的孩子,自我約束的能力比較高、意志力也比較強;而事實也證明,這些能夠自我約束的孩子,在學校的表現也相對比較好。

建立模範、常規及「對」的環境
孩子需要學習的楷模,而父母則是他們最主要的學習/模仿對象。孩子會模仿大人如何切割時間、如何建立好的常規。這些習慣對孩子會有深切的影響,並能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安靜下來、如何專心;而建立一個「對」的環境,更有助於大腦學習專注。現今很多家庭已經習慣不斷被外在的事物所打擾,而無法靜下心來,好好專注於一件事。但是,孩子需要您的協助來養成在家和在學校的常規。拿我自己來說,我回到家的第一件事,就是將手機靜音,避免我的孩子會因為手機不斷的響而分心。

練習
大腦裡有一條肌肉控制思維,而這一條肌肉是需要被鍛鍊的。年紀越小的孩子,越容易鍛鍊專注力,並將大腦掌管專注的細胞連結起來。換句話說,注意力比較渙散的人,大腦細胞的連結越不完整,注意力也就越難集中。這關鍵性的思維能力決定大腦區塊的成長,並且管理孩子的專注力及情緒;而這個區塊的發展是從出生到青少年時期,因此專注力的鍛煉不應該間斷。如果平常在家中練習專注力,並把它變成習慣融入到生活中,你會發現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和情緒管理會變好。那是因爲沉穩的孩子,心態上已經準備好學習,並且會學得快又好。

持續且持久的專注力,能讓孩子學的最好,可以讓孩子聼進老師上課說的話、讀進課本的内容、或有效率的完成功課。學習的根本在於深度的專注;分心則會減低理解力。因此,家長們,從現在開始幫助孩子從家中建立他們的專注力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