輸才是學習和成長的契機
我們一定要教會孩子「漂亮的輸」這個極其重要的人生功課,因為輸贏不是重點;輸了以後,如何漂亮地再站起來更重要。在成長的歲月中,孩子會因為經歷挫敗,克服困難而有所收穫。而這一次次的過程中所收穫的經驗,才是真正最能幫助他們長大成熟最可貴的部分。他們需要學會這個功課,將來在面對失敗時,才會依然保持風度,從中學習,並且越挫越勇。因此為人父母與師長的我們,在教導孩子們如何處理挫敗、及漂亮的輸這件事上,義不容辭。
以成長型思維看待輸,重點放在努力
孩子都不喜歡輸的感覺,甚至成年人也不例外。不管玩遊戲或是競賽活動輸了都讓人心情低落。因此,我們在孩子參加某項競賽的預備時期,就要開始多讚美他們所付出的努力(例如:「妳一直都很努力練習。」 「我看得出來你學到好多東西。」等等), 而不是把重點放在贏。比賽過後,無論輸贏,我們仍要持續把焦點放在孩子的努力和付出,而不是結果。這樣才會鼓勵孩子透過練習、一點一滴地進步、繼續學習和成長,並且願意再嘗試。反之,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一定要贏 (比如常把 「成為贏家」 或 「不能輸」等話掛在嘴邊。)會降低了孩子的自我看重感,以為輸贏遠比他們本身更重要,不再相信自己還有成長的潛力,這種受傷的感覺會內化成-我是輸家,我還不夠好等等自我低落感。
輸是反省和學習的機會
孩子都不喜歡輸的感覺,甚至成年人也不例外。不管玩遊戲或是競賽活動輸了都讓人心情低落。因此,我們在孩子參加某項競賽的預備時期,就要開始多讚美他們所付出的努力(例如:「妳一直都很努力練習。」 「我看得出來你學到好多東西。」等等), 而不是把重點放在贏。比賽過後,無論輸贏,我們仍要持續把焦點放在孩子的努力和付出,而不是結果。這樣才會鼓勵孩子透過練習、一點一滴地進步、繼續學習和成長,並且願意再嘗試。反之,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一定要贏(比如常把 「成為贏家」 或 「不能輸」等話掛在嘴邊。)會降低了孩子的自我看重感,以為輸贏遠比他們本身更重要,不再相信自己還有成長的潛力,這種受傷的感覺會內化成-我是輸家,我還不夠好等等自我低落感。
教會孩子處理輸的情緒
讓我們的孩子知道在輸的時候,感到失望和挫折很正常,但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這些情緒。有些孩子會立即回去繼續練習;有些可能會裹足不前;我們可以深呼吸,要求擁抱、自己一個人獨處,聽音樂、或閱讀等活動都有助於從挫敗感中回復。教導孩子有許多方式表達失望的情緒,但絕對不能因為自己心情不好而口出惡言,或貶損對手。即便自己是贏的一方,也要引導他們試想對方的感受。「他們是不是會很難過?」「你自己輸的時候是甚麼感覺?」。好好處理輸的情緒對大人而言都不容易,何況是學齡前的孩子,這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一件事。沒有人喜歡輸,所以我們更要好好教會孩子在輸的時候,怎麼處理情緒和感受,培養他們運動家的精神。
輸中學到太多寶貴的東西
輸的經歷培養孩子的同理心、韌性、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、思考出對策;更重要的是輸的經驗幫助他們學會自我控制。
學習輸與失敗
我們從人生中所學到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好好面對與處理輸的情緒。輸讓人覺得無法掌控一切,令人變得比自己以為的還要脆弱。輸是難堪的,但是我們要和孩子一起練習在每次輸的時候,堅強的站起來,讓自己成為令人尊敬和更好的人。這樣不斷從失敗中再站起來,繼續努力的經驗才會鍛鍊孩子的人格,最後成為人生的贏家。除非我們在輸的時候,選擇放棄,不然根本不算真正的輸。
從挫折中學到更寶貴的功課
我們在贏的時候,尤其是那種輕易就贏的,一點挑戰也沒有;不費吹灰之力的贏,只會助長自我膨脹,但對技能長進沒有助益。因為真正能讓人成長的是失敗的打擊,以及犯錯和改正的過程。
輸以免我們自得意滿
有自信很好,但是輸提醒我們,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。如果我們一路都贏,就會因為不斷被讚賞而沾沾自喜,不思長進。然而,輸才能敦促我們還要更進步和成長。
輸才是學習和成長的契機。